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

目录

1 拼音

jǐ suǐ hòu dòng mài quē xuè zhèng hòu qún

2 英文参考

ischemia of posterior spinal artery

3 概述

由来自椎管后方的暴力、骨折、生长过快的肿瘤压迫,可致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发生。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在临床上较脊髓前中央动脉缺血症候群为少见,且症状轻微,诊断比较困难。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可出现感染性共济失调。

凡有进行性感觉障碍,经神经系统全面检查可除外脊髓后角原发性病变者,均应及早施术。主要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尽力消除硬膜囊致压物,以恢复硬膜囊张力及波动为基本要求。一般勿需切开硬膜探查脊髓后动脉情况,以防引起意外。对无手术禁忌证者应争取及早手术探查及减压,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的临床恢复比较满意。

4 疾病名称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

5 英文名称

ischemia of posterior spinal artery

6 分类

骨科 > 脊柱疾患 > 脊髓血管缺血症候群 > 脊髓血管缺血症候群

7 ICD号

G95.1

8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的病因

由来自椎管后方的暴力、骨折、生长过快的肿瘤压迫,可致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发生。

9 发病机制

1.外伤:主要是来自后方的暴力,引起椎板骨折,继之压迫硬膜囊再作用至脊髓后动脉处,使之血供受阻,一般多为一侧,罕有双侧同时受累者。

2.肿瘤:来自椎板处或椎管后方的肿瘤,如生长过快、向前侵及脊髓后动脉时,亦可引起血供受阻。

3.其他:包括蛛网膜下隙的粘连束带、椎管内寄生虫包囊、外伤性血肿以及血管本身疾患等,均可波及脊髓后动脉支。

10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的临床表现

脊髓后动脉如果完全闭塞,主要引起同侧后角、后索软化体征,表现为:

10.1 感觉障碍

以深感觉受累最多,平面愈高,症状愈明显,主要症状有:

(1)深感觉障碍:严重的震颤觉、位置觉及关节运动觉等深感觉可以完全消失。

(2)浅感觉障碍:可出现节段性浅感觉分离,即触觉存在而痛觉消失。

(3)其他症状:包括感觉性共济失调等均可同时出现。

10.2 运动

一般多无影响,主要是由于锥体束的血供来自脊髓前动脉及动脉环之故,单纯的脊髓后动脉受累一般影响不大。

10.3 反射改变

损伤段以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11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的并发症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可出现感染性共济失调。

12 辅助检查

X线、CT、MRI检查可排除骨折及占位性病变。

13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的诊断

在缺乏选择性动脉造影情况下一般难以确诊,有经验的医师也只能依据病因及临床症状特点推断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因此,有手术适应证者,可在手术减压的同时以及对术后疗效的观察加以确诊。

14 鉴别诊断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主要与波及后角的原发性脊髓疾患及局部占位性病变等相鉴别。事实上,后者亦属引起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的原因之一。因此,从治疗的角度考虑,意义不大。

15 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的治疗

1.病例选择:凡有进行性感觉障碍,经神经系统全面检查可除外脊髓后角原发性病变者,均应及早施术。

2.施术要领:主要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行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尽力消除硬膜囊致压物,以恢复硬膜囊张力及波动为基本要求。一般勿需切开硬膜探查脊髓后动脉情况,以防引起意外。

对无手术禁忌证者应争取及早手术探查及减压。

16 预后

及早手要探查及减压,脊髓后动脉缺血症候群的临床恢复比较满意。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