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通

目录

1 拼音

bí tōng

2 概述

鼻通为经外奇穴别名,即上迎香[1]。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面鼻部,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尽处,左右计2穴[2]。主治鼻炎、鼻塞、鼻部疖疮[2]

上迎香为经外奇穴名(shàngyíngxiāng EX-HN8)[3][4]。出《银海精微》 。别名鼻通、鼻穿、穿鼻[5]。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5]。有清利鼻窍,通络止痛的作用。

3 拼音

shàngyíngxiāng

4 代号

EX-HN8

5 别名

鼻通(《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鼻穿(《奇穴治疗诀》)

穿鼻[5]

6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久流冷泪,灸上迎香二穴……

7 鼻通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上迎香穴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5][6]

位于面鼻部,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尽处,左右计2穴[6]

上迎香穴位于面部,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翼沟上端处。正坐仰靠取之[6]

上迎香穴位置缺如,近代定位于鼻骨下凹陷中,当鼻唇沟上端尽处[6]

经外奇穴——上迎香的位置

经外奇穴——上迎香的位置

8 鼻通穴取穴方法

仰靠坐位。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

上迎香穴位于面部,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翼沟上端处,正坐仰靠取之[6]

正坐仰靠位,于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取穴[7]

9 鼻通穴穴位解剖

上迎香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鼻翼肌。分布有眶下神经,滑车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颊支和内眦动、静脉。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鼻肌→鼻翼软骨[7]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和滑车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颊支和面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筛前神经,滑车下神经,眶下神经分支和面动、静脉[7]

10 鼻通穴的功效与作用

上迎香穴具有清利鼻窍,通络止痛的功效。

11 鼻通穴主治病证

上迎香穴主治鼻炎,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部疮疖,鼻窦炎,鼻塞、鼻中癔肉,过敏性鼻炎,暴发火眼,迎风流泪、感冒头痛等。

上迎香穴主治鼻渊、鼻部疮疖[7]

上迎香穴主治头痛、鼻塞、鼻中癔肉、暴发火眼、迎风流泪、鼻炎、鼻旁窦炎等[7]

上迎香穴主治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旁窦炎,鼻瘜肉,烂弦火眼,感冒头痛等[7]

鼻病:鼻塞,鼻渊,鼻部疮疖[7]

眼病:目赤肿痛,迎风流泪[7]

其他病:头痛[7]

12 鼻通穴的配伍

配鱼腰、睛明、攒竹、太阳,治目赤肿痛[7]

配迎香、天府、肝俞,治眼目流泪[7]

配上星、印堂、合谷,治慢性鼻炎[7]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7][7]

针尖向内上方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鼻额眼球部[7]

沿皮刺0.5~1寸[7]

13.2 灸法

可灸[7][7]

14 鼻通穴的配伍

上迎香配天府、肝俞,有疏肝宣肺的作用,主治久流冷泪。

上迎香配印堂、合谷、肺俞,有宣通鼻窍的作用,主治鼻塞,鼻渊。

上迎香配鱼腰、睛明、攒竹、太阳,治目赤肿痛[7]

上迎香配迎香、天府、肝俞,治眼目流泪[7]

上迎香配上星、印堂、合谷,治慢性鼻炎[7]

15 参考资料

  1. ^ [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90.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4.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9.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2.
  7. ^ [7]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9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