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不食草

目录

1 拼音

é bú shí cǎo

2 英文参考

herba centipedae[朗道汉英字典]

centipedae herb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oose-will-not-eat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entipeda[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Herba Centiped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mall centipeda herb[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鹅不食草为中药名,出《食性本草》。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 (L.) A. Br. et Aschers. 的干燥全草[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Herba Centiped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small centipeda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地胡椒、球子草、散星草[2]

7 来源

鹅不食草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 (L.) A. Br. et Aschers. 的干燥全草[2]

鹅不食草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 (L.) A. Br. et Aschers. 的干燥全草[2]。为菊科植物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 (L.) A. Br. et Aschers.的带花全草[2]

8 产地

鹅不食草分布东北、华北、华南、中南、西南及陕西[2]

9 性味归经

鹅不食草味辛,性温[2]

10 鹅不食草的功效与主治

鹅不食草具有祛风利湿,通窍散寒,散瘀消肿的功效[2]

鹅不食草治感冒,头痛,寒哮,百日咳,疟疾,风湿痹痛:煎服,6~9g[2]

鹅不食草治过敏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瘜肉,目赤翳膜:鲜叶捣烂塞鼻或研末㗜鼻。

鹅不食草治跌打损伤,臁疮癣疾,毒蛇咬伤:鲜品捣敷[2]

11 鹅不食草的化学成分

鹅不食草全草含蒲公英甾醇、乙酸蒲公英甾醇酯、山金车烯二醇(Arnidiol)、羽扇豆醇等三萜成分以及芹菜素、槲皮素-3-甲酯、槲皮素-3,3’-二甲酯、乙酸橙黄胡椒酰胺酯、豆甾醇、β-谷甾醇、挥发油、氨基酸、有机酸等[2]

12 鹅不食草的药理作用

动物试验显示,鹅不食草挥发油和醇提取液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2]

鹅不食草煎剂在体外能抑制流感病毒和肺炎球菌的生长[2]

13 鹅不食草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鹅不食草

Ebushicao

HERBA CENTIPEDAE

13.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L.)A.Br.et Aschers.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洗去泥沙,晒干。

13.3 性状

本品缠结成团。须根纤细,淡黄色。茎细,多分枝;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小,近无柄;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边缘有3~5个锯齿。头状花序黄色或黄褐色。气微香,久嗅有刺激感,味苦、微辛。

13.4 鉴别

(1)本品粉末灰绿色至灰棕色。茎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或类多角形,壁稍厚,表面隐约可见角质纹理;具气孔。叶表皮细胞呈类多角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6个。腺毛顶面观呈鞋底形,细胞成对排列,内含黄色物。花冠表皮细胞黄色,表面观呈长方形或类多角形,细胞向外延伸呈绒毛状突起,表面有角质纹理。非腺毛着生于花冠表皮,2列性;1列为单细胞,稍短,另列为2细胞,基部细胞较短,先端常呈钩状或卷曲;上部2/3表面有微细角质纹理。花粉粒淡黄色,呈类圆形,直径15~22µm,具3孔沟,表面有刺。

(2)取本品粉末1g,加二氯甲烷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鹅不食草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分别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二氯甲烷(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3.5 检查

13.5.1 杂质

不得过2%(附录Ⅸ A)。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 H第一法)。

13.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冷浸法(附录X A)测定,不得少于15.0%。

13.7 鹅不食草饮片

13.7.1 炮制

除去杂质,切段,干燥。

13.7.2 鉴别、检查

(水分)同药材。

13.7.3 浸出物

同药材。

13.7.4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肺经。

13.7.5 功能与主治

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

13.7.6 用法与用量

6~9g。外用适量。

13.7.7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3.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4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