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散

目录

1 拼音

fáng fēng tōng shèng sǎn

2 英文参考

Fangfeng Tongsheng Sa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exfenfluramine Hudrochlorid[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angfeng tongsheng powd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防风通圣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其中,《宣明论方》卷三方为常用方,组成为防风、川芎、当归、芍药、薄荷叶、大黄、芒硝、连翘、麻黄各半两,石膏、桔梗、黄芩各一两,白术、栀子、荆芥各一分,滑石三两,甘草二两[1]。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泻下的功效[2]。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眩晕,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及疮疡肿毒,肠风痔漏,惊狂谵语,手足瘈疭,丹癍瘾疹等[2]

4 《宣明论方》卷三方之防风通圣散

实验研究本方具有降压、抗心律失常、降胆固醇和减轻体重作用[2]

该方剂用药庞杂,适应证病因机理距离很大,缺乏共性,药物的功能多有互相拮抗之处[3]。其强大的抗病原微生物及抗炎、抗氧化作用对疖肿、结膜炎、感冒应当有效,其降血压,降血脂及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对高血压病及肥胖症应当有一定治疗作用[3]

4.1 别名

通圣散

4.2 组成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薄荷叶、大黄、芒硝、连翘、麻黄各半两,石膏、桔梗、黄芩各一两,白术、栀子、荆芥各一分,滑石三两,甘草二两[3]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芒硝、连翘、薄荷、麻黄各半两,石膏、桔梗、黄芩各一两,白术、栀子、荆芥穗各二钱半,滑石三两,甘草二两[3]

防风15g、川芎15g、当归15g、芍药15g、大黄15g、薄荷叶15g、麻黄15g、连翘15g、芒硝15g、石膏30g、黄芩30g、桔梗30g、滑石90g、甘草60g、荆芥3g、白术3g、栀子3g[4]

防风6g、川芎6g、当归6g、芍药6g、大黄6g、薄荷6g、麻黄6g、连翘6g、芒硝6g、石膏12g、黄芩12g、桔梗12g、滑石20g、甘草10g、荆芥3g、白术3g、栀子3g[5]

4.3 功能主治

《宣明论方》卷三方之防风通圣散功能疏风解表,清热泻下[5]。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症见恶寒发热,头痛眩晕,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及疮疡肿毒,肠风痔漏,惊狂谵语,手足瘈疭,丹癍瘾疹等[5]

《宣明论方》卷三方之防风通圣散具有疏风退热,泻火通便,解酒,解利诸邪所伤,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之功效。

主治因外感风邪、内有蕴热所致的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5]。症见憎寒壮热,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涕唾黏稠,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5]。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隐疹等[5]

风热怫郁,筋脉拘倦,肢体焦萎,头目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或夜卧寝汗,咬牙睡语,筋惕惊悸;或肠胃怫郁结,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而但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内郁,而时有汗泄者;或因亡液而成燥淋闭者;或因肠胃燥郁,水液不能宣行于外,反以停湿而泄;或燥湿往来,而时结时泄者;或表之,阳中正气与邪热相合,并入于里,阳极似阴而战,烦渴者;或虚气久不已者。或风热定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真阴衰虚,心火邪热暴甚而僵仆,或卒中久不语,或一切暴喑而不语,语不出声,或喑风痫者.或洗头风,或破伤,或中风诸潮搐,并小儿诸疳积热,或惊风积热,伤寒疫疠而能辨者;或热甚怫结而反出不快者,或热黑陷将死:或大人、小儿风热疮济及久不愈者,或头生屑,遍身黑黧,紫白斑驳,或面鼻生紫赤风刺瘾疹,俗呼为肺风者,或成风疠,世传为大风疾者;或肠风痔漏,及伤寒未发汗,头项身体疼痛者,并两感诸症。兼治产后血液损虚,以致阴气衰残,阳气郁甚,为诸热症,腹满涩痛,烦渴喘闷,诸妄惊狂,或热极生风而热燥郁,舌强口噤,筋惕肉瞤,一切风热燥症,郁而恶物不下,腹满撮痛而昏者。兼消除大小疮及恶毒,兼治堕马打扑伤损疼痛,或因而热结,大小便涩滞不通,或腰腹急痛,腹满喘闷者。

4.4 用法用量

上为末[5]。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5]

上药为粗末,每服一两,加生姜,水煎服,日二次[5]

上为末,每次6g,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5]

每服2钱,水1大盏,生姜3片,煎至6分,温服。

4.5 方解

方中防风、麻黄疏解在表之风邪,使从汗而解;大黄、芒硝荡涤在下之实热,使从大便而解;防风、荆芥、麻黄、薄荷、桔梗解表宣肺;连翘、栀子、黄芩、石膏清肺胃热;滑石利水清热,引热从小便出;再加白术、甘草健脾和中;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血祛风[5]。诸药合用,则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从而达到解表通里,疏风清热之效[5]

本方所治之证乃由于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所致[6]。外感风邪,邪正交争于表,故憎寒壮热无汗;风热上攻,以致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内有蕴热,故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黏,便秘溲赤[6]。至于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隐疹等证,亦属风热壅盛所致[6]。治宜疏风解表,通里清热[6]。方中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外感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配伍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以清肺胃之热[6]。如此则上下分消,表里并治[6]。火热之邪,灼血耗气,汗下并用,亦易伤正,故用当归、芍药、川芎养血和血;白术、甘草益气和中,其中大量甘草甘以缓之,又能调和诸药[6]。合而成方,汗下清利4法具备,上中下三焦并治[6]

方中麻黄、防风发散在表之风邪;大黄、芒硝荡涤在里之实热,4味共为君药。荆芥、薄荷助麻黄、防风发散解表;连翘、栀子、黄芩、石膏、桔梗清泄里热;滑石清利湿热,皆为臣药。川芎、当归、白芍和血祛风;白术健脾益气,4味同为佐药;甘草、生姜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功。全方汗、下、清、利、补5法合用,具有表里双解、前后分消、气血两调之功,寓补养于散邪之中,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又不碍邪。上、中、下三焦并治,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

4.6 运用

1.本方主治表里俱实之证[6]。凡临床上出现以憎寒壮热、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苔黄脉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6]

2.加减法:若表证不明显者,可去麻黄;若内热不甚者,可去石膏;无便秘者,可去芒硝;体质壮实者,可去当归、芍药、白术等扶正之品[6]。若咳嗽咳痰涎者,可加法半夏下气化痰[6]

3.使用注意:本方针对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而设,以攻实祛邪为主,虚人及孕妇禁用本方[6]。若时毒饥馑之后胃气亏损者,须当审察,非大满大实不用[6]

4.头痛:将防风通圣散改为汤剂治疗顽固性头痛27例,疗效显著。患者均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头痛,病程3个月以上,经多种治疗效果不佳,并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颅内炎症所致之头痛。其中偏头痛及类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6例;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8例,肌收缩性头痛7例,神经官能性头痛3例,鼻副鼻窦炎伴发头痛1例,高血压所致头痛2例。治疗以防风通圣散作为基本方,无大便秘结,去大黄、芒消;无小便黄赤,去山栀、滑石;头昏眼花者,加菊花。结果,治愈19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未见副作用。作者认为:本方药味太多,应加筛选,可以防风、荆芥、薄荷、麻黄发汗解表,川芎、当归、白芍活血和营作为主药,随证加减。

5.咽喉肿痛:一患者咽喉肿痛,作渴引冷,大便秘结,按之六脉俱实,乃与防风通圣散。因其自汗,去麻黄、加桂枝;因涎嗽,加姜制半夏;重用消、黄下之而愈。

4.7 现代适应证

[7]

适应证:感冒、头面部疖肿、急性结膜炎、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等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均可治之。

4.7.1 感冒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感冒)是指喉结以上,包括咽、喉、扁桃体、鼻腔、中耳等皮肤黏膜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发生的局部炎症。70%~80%由病毒引起,以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或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柯病毒、腺病毒为多。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依次以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为多。发病时,鼻腔、咽、扁桃体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临床表现发热、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

4.7.2 习惯性便秘

习惯性便秘是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困难。单纯性便秘常见原因是饮食量少,且渣少,消化液被肠道吸收;食物成分搭配不合理,含蛋白质较多而碳水化合物较少,肠道菌群对肠内容物发酵作用减少,大便已呈碱性;或食物中蔬菜少,纤维素太少;另外,营养不良或肠肌张力减低,收缩力减少,蠕动缓慢无力,易致便秘;佝偻病、高钙血症、皮肌炎、呆小病、先天性肌无力等亦常因肠壁肌肉无力、功能失调而便秘;肛裂、肛门狭窄、脊柱裂或肿瘤压迫马尾等也可引起便秘;某些药如抗胆碱能药物、抗酸剂、某些抗惊厥药物、利尿剂、铁剂等也可使肠蠕动减少而诱发便秘;生活不规律、精神刺激、免疫功能低下、排便不按时等也是引起便秘的常见原因,其共同的机理都是肠蠕动功能障碍,肠道水分吸收增多而分泌减少所致。

4.7.3 痔疮便秘

痔疮便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肛管血管垫下移,此垫在肛管黏膜下由静脉、平滑肌、弹性组织和结缔组织组成,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当平滑肌收缩无力、弹性回缩作用减慢,肛垫充血,下移即形成痔,其排便功能障碍,即出现便秘。二是直肠上下静脉丛管壁薄、位置浅,末端直肠黏膜下组织疏松,使血液淤积和静脉扩张,时有血栓形成,产生血液回流障碍,影响排便。当然亦可有大量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等引起上述病变者,这两种病变均可引起排便障碍,产生便秘。

4.7.4 高血压

高血压一般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一般所说的高血压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常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精神紧张,超负荷脑力劳动,高盐、低钙、高蛋白饮食以及饮酒等有关。发病机理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目前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导致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血管紧张素等各种神经递质浓度及活性异常,使周围小动脉紧张性增加,阻力增强;二是肾性水钠潴留如肾小球病变等导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强;三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导致周围小动脉收缩;四是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如钠泵、钙泵活性降低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a+、Ca2+增高,使血管阻力增强;五是胰岛素抵抗导致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进而肾水钠重吸收增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从而导致血压升高。主要病变为小动脉壁肥厚、管腔变窄,以致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导致高血压,脑血管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脑出血及脑梗死,视网膜动脉痉挛、渗出和出血,肾小球动脉纤维化和硬化而发生肾功能衰竭。

4.7.5 肥胖症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高热量、高脂饮食、体力活动少是肥胖的主要原因。同时肥胖还与棕色脂肪组织功能异常有关,与生长因素也有关。肥胖也分继发性与原发性,本节重点叙述原发性肥胖,肥胖的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体重指数≥25,腰围男性大于94cm,女性大于80cm,腰臀比男性大于1.0,女性大于0.85。肥胖是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原因。

4.7.6 疖肿

疖肿是累及毛囊深部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化脓性皮肤病,初起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和硬结,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白色脓栓,脱落后排出脓血及坏死组织。

4.7.7 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大多由致病微生物感染所致,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和寄生虫感染,酸碱、毒气等物理和化学因素以及过敏反应也可引起结膜炎。主要病理改变见角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结膜下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结膜肉芽肿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异物感、烧灼痛、眼痒、眼痛、畏光、流泪等。

4.8 药理作用

[8]

4.8.1 抗痛原微生物作用

该方剂中17味药有15味药具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抗菌谱从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到真菌、病毒、原虫等几乎无所不及,所涉及菌种数达40余种常见致病菌、10余种寄生虫及10余种病毒,同时多种药物对同一种病原微生物都有抑杀作用。其中黄芩的多种制剂均有显著而广谱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幽门螺旋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变形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钩端螺旋体,对10多种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HIV、鼻病毒均有抑制作用。黄芩苷还有抗内毒素作用,还能减轻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的损害,而且能消除耐药菌质粒;连翘对多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除上述部分细菌外对伤寒杆菌、卡他球菌、奇异变形杆菌、鼠疫杆菌、大肠杆菌均具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许兰黄癣菌及大部分真菌有抑制作用;连翘种子挥发油有较强的抗病毒和抗细菌作用,对甲型流感病毒及Ⅰ型副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连翘还有抗内毒素作用,能拮抗内毒素和降低内毒素血症。荆芥、防风、栀子对上述部分细菌及部分病毒有抑制作用。麻黄除对上述部分细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外还对SK病毒有抑制作用。芒硝除对肠道阴性杆菌有抑制作用外,对产碱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副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薄荷除对上述大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对支气管包特菌、黄细球菌、蜡样芽孢杆菌、藤黄八叠球菌有抑制作用,还有抗霉菌、孤儿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作用。甘草则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对艾滋病毒、牛痘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同时对阿米巴原虫及滴虫有抑制作用。川芎对皮肤真菌及肠道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8.2 对血压、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对血压的影响:该方剂17味药中有11味药对血压有明显影响,除麻黄对周围血管有兴奋作用,升高血压外,其他10味药均有降压作用,这10味药分别是栀子、荆芥、薄荷、当归、白术、川芎、白芍、大黄、连翘、黄芩。其中川芎所含川芎嗪能扩张小动脉,拮抗去甲肾上腺素,从而降低血压和抵消麻黄刺激所致去甲肾上腺素所致血管收缩。黄芩有显著的降压活性,可通过抑制血管运动中枢,直接扩张血管和刺激血管感受器而使血压下降,并能拮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白术降压效果明显,且剂量越大降压速度越快。

(2)降血脂、抗动脉硬化及减肥作用:该方剂中有11味药有降血脂及抗动脉硬化作用,麻黄、当归、甘草、白芍、黄芩、大黄、栀子还有减肥作用。其中麻黄所含麻黄碱口服可通过提高脂肪组织cAMP水平,促进脂肪分解,同时麻黄碱有拟交感神经活性,可提高代谢率;麻黄所含前花色苷能防止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加,从而又具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当归口服有降血脂作用,对动脉硬化病变有一定保护作用。黄芩所含黄芩新素Ⅱ可明显减低血清总胆固醇,肝组织甘油三酯并能抑制葡萄糖向脂肪转化;黄芩酮也有显著降血脂作用,黄芩苷及黄芩素均能明显地降低肝组织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浓度。大黄对高胆固醇血症有降血脂/磷脂比值和胆固醇作用。

(3)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该方剂中有11味药对血液流变学产生影响,除荆芥、栀子有止血作用外,其中有9味药有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而大黄对止血和凝血呈双相调节作用。其中白术煎剂能使凝血酶原的时间显著延长,且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川芎嗪有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并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川芎所含的阿魏酸有抗血栓作用。当归也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抗血栓形成作用,降低血黏滞度,使血栓干重减少,血栓增长速度减慢。白芍、黄芩等均有上述作用。

以上3方面作用均有利于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及痔疮的治疗。

4.8.3 解热,镇静,镇痛及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该方剂17味药中有12味药具有解热抗炎、镇痛、镇静作用,它们分别是:荆芥、防风、白芍、大黄、栀子、当归、甘草、麻黄、薄荷、连翘、石膏、黄芩。其中麻黄既有解热作用又有发汗作用,其所含的麻黄碱能提高中枢性痛觉阈值而产生镇痛作用。小剂量薄荷可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而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从而增加散热过程而发挥解热作用,局部用药则有镇痛作用。连翘对多种致热原所致发热有显著解热作用,对内毒素所致发热有显著拮抗作用。白芍降体温作用与其增敏脑内H1受体有关。大黄则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升高体温的介质PGE2和cAMP而有解热作用。石膏有十分显著的解热作用,其解热机理至今不清楚。当归、川芎、甘草、黄芩能改善大脑血液循环,拮抗脑缺血,保护大脑功能,白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有双相调节作用,甘草能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从而对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调节,这不仅仅是退热,更重要的是对高血压病人的治疗十分重要。

4.8.4 抗炎作用

该方剂中有15味药具有抗炎作用,8味药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分别对不同种类的炎症和炎症的不同过程发挥作用,这些药分别是荆芥、防风、白芍、大黄、麻黄、薄荷、连翘、芒硝、黄芩、川芎、当归、连翘、石膏、栀子、白术、甘草。其中防风能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的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并能显著提高脾脏指数,故认为防风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而发挥抗炎作用的。荆芥水煎剂及薄荷则通过抑制3α-羟类固醇脱氢酶而发挥抗炎作用。白芍所含白芍总苷、牡丹酚等对多种实验性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多种制剂对渗出、水肿、增生等炎症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麻黄则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抑制前列腺素E2的生物合成而对炎症的各个过程进行抑制。连翘、黄芩等均具有不同形式的抗炎作用。大黄、芒硝等组成的大承气汤通过作用于大脑皮质对炎症的不同过程和不同种类的炎症均有抗炎作用,同时对多种炎症均有双相调节作用。当归、川芎、白芍、甘草、黄芩、大黄、麻黄、荆芥有不同程度的清除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的作用,提高SOD、GSH-Px活性,降低MDA、LPO水平,因而具有较强的抗脂质过氧化反应作用。

4.8.5 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该方剂17味药中有12味对胃肠功能分别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一半药对肠运动有抑制作用,有5味药对肠运动有促进作用。滑石口服后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白术对胃肠运动呈双相调节作用,既能兴奋又能抑制肠蠕动,当胃肠运动亢进时白术抑制之,当胃肠运动低下时,白术兴奋之,从而对胃肠蠕动发挥平衡作用。薄荷、桔梗、防风、白芍、麻黄、甘草、黄芩等均有抑制肠运动作用,其中麻黄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抑制蠕动,延缓胃内容物的推进和排空;白芍对肠道平滑肌有直接解痉作用,甘草则具有罂粟碱样解痉作用。大黄、芒硝可明显推动肠蠕动,其中芒硝为一渗透性泻剂,服药后使肠管内积存液增多,肠管扩张而引起腹泻;大黄有致泻作用,主要成分为番茄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等,可直接作用于肠管平滑肌促进肠蠕动,使其张力增加,而且抑制Na+和水分的吸收,从而发挥致泻作用。大黄也有收敛止泻作用,其止泻作用主要成分为大黄鞣质,因此大黄对肠道运动也具有双相作用。因此该方剂对胃肠运动有两种相反的作用,一是抑制肠运动,多是疏风解表药;二是促进肠蠕动,多是清热利湿药。因而可使胃肠运动趋向平衡,这可能是该方剂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主要机理所在。

4.9 各家论述

1.《医方考》: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读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诸痛疡疮痒,皆属心火,故表有疥疮,必里有实热。是方也,用防风、麻黄泄热于皮毛;用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泄热于肺胃;用荆芥、薄荷、川芎泄热于七窍;用大黄、芒消、滑石、栀子泄热于二阴;所以各道分消其势也。乃当归、白芍者,用之于和血;而白术、甘草者,用之以调中尔。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表里血气药也。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风热从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黄、芒硝破结通幽;栀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风热从便出而泄之于下。风淫于内,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泻胃;风之为患,肝木受之,川芎、归、芍和血补肝;黄芩清中上之火;连翘散气聚血凝;甘草缓峻而和中(重用甘草、滑石,亦犹六一利水泻火之意);白术健脾而燥湿。上下分消,表里交治,由于散泻之中,犹寓温养之意,所以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也。

4.10 附注

通圣散(《伤寒标本》卷下)。本方去芒消,名“贾同知通圣散”;去麻黄、芒消,加缩砂仁,名“崔宣武通圣散”;去芒消,加缩砂仁,名“刘庭瑞通圣散;(见原书同卷)。本方改为丸剂,名“防风通圣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又名“通圣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哈尔滨方)。

4.11 歌诀

防风通圣麻荆桔,芩翘薄栀膏六一;芎归术芍硝大黄,解表清里并攻积[8]

4.12 出处

《宣明论方》卷三

5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防风通圣散

5.1 组成

防风、薄荷、力子、麻黄、黑栀、甘草、荆芥、桔梗、连翘、石膏、元参、木通。

5.2 功能主治

《麻症集成》卷四方之防风通圣散主治麻症表里三焦俱实,昏睡壮热,目赤舌干咽痛。

5.3 用法用量

加生姜、葱、水煎服。

5.4 出处

《麻症集成》卷四

6 《疠疡机要》卷下方之防风通圣散

6.1 组成

防风1两,当归1两,川芎1两,芍药1两,大黄1两(煨),芒消1两,连翘1两,薄荷1两,麻黄1两,桔梗1两,石膏1两(煅),黄芩(炒)1两,白术2钱5分,山栀2钱5分,荆芥2钱5分,甘草2两,滑石3两,白芷5钱,蒺藜5钱(炒),鼠粘子5钱。

6.2 功能主治

《疠疡机要》卷下方之防风通圣散主治风热炽盛,大便秘结,发热烦躁,表里俱实者。

6.3 用法用量

每服3-5钱,白汤调下。

6.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5 出处

《疠疡机要》卷下

7 《医学启源》卷中方之防风通圣散

7.1 组成

防风2钱半,川芎5钱,石膏1钱,滑石2钱,当归1两,赤芍5钱,甘草2钱半(炙),大黄5钱,荆芥穗2钱半,薄荷叶2两,麻黄5钱(去根苗节),白术5钱,山栀子2钱,连翘5钱,黄芩5钱,桔梗5钱,牛蒡(酒浸)5钱,人参5钱,半夏(姜制)5钱。

7.2 功能主治

《医学启源》卷中方之防风通圣散主治一切风热郁结,气血蕴滞,筋脉拘挛,手足麻痹,肢体焦痿,头痛昏眩,腰脊强痛,耳鸣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肠胃燥热结,便溺淋闭,或肠胃蕴热郁结,水液不能浸润干周身而为小便多出者;或湿热内甚,而时有汗泄者;或表之正气与邪热并甚于里,阳极似阴,而寒战烦渴老;或热甚变为疟疾,久不已者;或风热走注,疼痛麻痹者;或肾水阴虚,心火阳热暴甚而中风;或暴喑不语,及喑风痛者;或破伤中风,时发潮热搐搦,并小儿热甚惊风,或斑疹反出不快者;或热极黑陷,将欲死者;或风热疮疥久不愈者;并解耽酒热毒,及调理伤寒,发汗不解,头项肢体疼痛,并宜服之。

7.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每日3次。病甚者,5-7钱至1两;极甚者,可下之,多服2两或3两,得利后,却当服3-5钱,以意加减。病愈,更宜常服,则无所损,不能再作。

7.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7.5 附注

《御药院方》有牛膝,无牛蒡。

7.6 出处

《医学启源》卷中

8 《秘传大麻疯方》之防风通圣散

8.1 组成

防风、荆芥、当归、羌活、独活、僵蚕、甘草、滑石、黄柏、白术、桔梗、薄荷、山栀、川芎各等分。

8.2 功能主治

《秘传大麻疯方》之防风通圣散主治紫云疯,起时形如紫云,从上而下,前后一同。

8.3 用法用量

先吃1服,后加大黄、芒消、连前药各4钱,水煎缓服。至利为度,不用服尽。后服返元丸。

8.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8.5 出处

《秘传大麻疯方》

9 《疯门全书》方之防风通圣散

9.1 组成

北防风、荆芥、白附、白芷、白蒺藜、僵蚕、苍术、白鲜皮(无癣不用)、灵仙、苦参(无癣去之)、元参、赤芍、川芎、川连、焦栀、槟榔、银花、牛子、大黄、芒消、枯芩、生石膏、条甘草、灯心。

9.2 功能主治

《疯门全书》方之防风通圣散主治疠疾。

9.3 用法用量

大黄、芒消2味,俟起药时放下,令2-3沸止。

9.4 运用

足痹作热,加黄柏;大便洞泄,去消、黄。

9.5 出处

《疯门全书》

10 防风通圣散药品说明书

10.1 适应症

肥胖病人服用1周后,可见体重、胸围、腹围降低,至2个月后明显减少。对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肥胖病人,也可使血压和血脂下降。还有通便作用。对水肿样肥胖症病人,每日加服5g防己黄氏汤(由防己、黄氏、白术、甘草等组成),效果则更佳。

10.2 用量用法

口服:每日3~5g,连服1~3个月,多则6个月。

10.3 注意事项

初服时大便次数略有增加,无其他副反应。

11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57.
  3. ^ [3]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09.
  4. ^ [4]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06.
  6. ^ [6]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06-107.
  7. ^ [7]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07.
  8. ^ [8] 李炳照等主编.实用中医方剂双解与临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07-10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