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鲠

目录

1 拼音

gǔ gěng

2 英文参考

bone sticki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骨鲠(bone sticking)为病名[1]。见《肘后备急方》卷六[1]。是指骨类或其他异物鲠于咽喉或食管等部位的疾病[2]。可导致患者咽喉疼痛,吞咽不利,甚至因此感染邪毒,而致咽喉肌膜腐烂化脓,更重者,也有引起窒息的危险[3]。本病是咽喉异物中常见的一类[3]

4 骨鲠的病因病机

由于饮食不慎,误将鱼刺或其他骨类鲠于咽喉、食管,或损伤肌肉,或误入或气道,邪毒乘机而入,气血凝滞,热毒熏蒸,以致咽喉肌膜产生红肿、腐烂、化脓成痈等症[3][3]

5 骨鲠的症状

患者咽喉刺痛不已,吞咽困难,甚或唾液和食物中混有鲜血呕出[3]

疼痛加剧、发热恶寒者为合并感染[3]

较小之骨鲠,仅有咽喉异物感,或吞咽疼痛,如刺伤肌膜血络,可见唾液中带血[3]

较大的骨鲠,症状更明显,有异物感,疼痛剧烈,吞咽困难[3]

若骨鲠于喉头声门区,可引起呛咳、失音,甚至窒息[3]

异物误入气道者,症见剧烈之阵发性呛咳,或咳出血液,甚至可因急性喉阻塞而窒息[3]

若骨鲠部位较低,X线食管钡餐检查,多可见含钡棉团勾挂现象[3]

若骨鲠时间过久,可引起患处红肿、腐烂、化脓、疼痛加剧,吞咽困难加重等,或兼见全身发热[3]

6 证候分析

咽喉、食道乃水谷之通道,饮食不慎,误将鱼刺等骨类鲠于咽喉或食道,刺伤肌膜则引起疼痛,吞咽尤甚[3]

刺伤血络,故见唾液中带血[3]

喉核、会厌谿、梨状窝等部位为骨刺易于滞留之处,故检查时应重点注意[3]

若骨类剌伤肌膜过久,可致患处气滞血瘀,瘀甚则化热,邪毒乘机侵袭,邪热蕴积,灼伤肌膜血脉,甚则化腐成脓,故出现患处红肿、腐烂、溢脓,疼痛加剧,吞咽困难加重等[3]

患处邪热壅盛,波及全身,故兼见全身发热[3]

7 骨鲠的诊断

进食鱼类或其他带骨类食物之后,即出现咽喉部疼痛,异物感,妨碍饮食等症状,提示有骨鲠的可能性,咽喉部检查发现骨剌即可明确诊断[3]

若患者诉说疼痛部位较低,则应做X线食管钡餐检查,以协助诊断[3]

检查时应重点注意喉核、会厌谿、梨状窝等处,可发现骨刺停留或损伤的部位[3]

8 骨鲠的治疗

8.1 钳取骨刺

检查咽喉部,发现骨刺者,用钳取出[3][3]

部位较低者,可在喉镜或食道镜下寻找骨刺,用异物钳将其取出[3]

异物入气道或食管,须借助气管镜、食管镜取出[3]

8.2 松脱骨刺

对有骨刺存在而无法钳取者,可用此法:

用威灵仙30 g,水两碗,煎成半碗,加白醋半碗,徐徐含咽[3]

或用砂仁、草果、威灵仙、乌梅各10 g,白糖30 g,水煎3~4碗,连续饮尽可使骨松脱而下[3]

8.3 粘附骨刺

吞食饴糖、韭菜等,以粘附骨刺,吞咽而下,但目前较少使用[3]

8.4 方药治疗

对于骨捌损伤染毒,若患处红肿、腐烂、化脓者,宜清热锯毒,消肿止痛,服三黄凉膈散[3]。并用金银花、甘草煎水漱涤患处以清热解毒;用冰硼散,或珠黄散吹患处,以清热解毒,化腐生肌[3]

8.4.1 古方

8.4.1.1 方一

威灵仙、草果、砂仁、白糖、水、醋各半煎汤、频频咽下[3]

8.4.1.2 方二

白茯苓、贯众、甘草各等分,共研细末,米饮调服3g[3]

8.4.1.3 方三

象牙磨水频咽等以治骨鲠[3]

8.5 医案

《威灵仙治诸骨鲠》:本文介绍用碱灵仙治疗骨鲠104例,其中90例(87.6%)服药后骨鲠顺利消失,14例(12.4%)服药无效,在喉镜或食道甓下取出骨鲠。结合动物实验的结果,他们认为威灵仙治疗骨鲠的作用机理为:①可能直接作用改变平滑肌收缩状态,即兴奋性增强和由节律收缩变戒蠕动。②有对抗组胺的作用,可能骨鲠后,局部挛缩,应用威灵仙即呈松弛,蠕动改变,故可使骨鲠松脱。③服药后咽喉食道的分泌带酸性,可能有助于其发撵疗效。(摘自《新医学》1973年第3期)

9 骨鲠患者应急处理

骨鲠咽喉后,应到医院医治,不要自己用馒头、米饭下咽,以免使骨刺加深[3]

10 骨鲠的预防

在进食时要细心咀嚼,不要谈笑,以防误吞骨刺;小儿进食有刺的食物最好能剔除骨刺[3]

11 骨鲠患者日常保健

若咽喉被骨刺划伤者,最好进食冷流食1天,可减轻疼痛及防止染毒[3]

12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42.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6-8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