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

目录

1 拼音

shí bān yú

2 注解

3 概述

石斑鱼属鳍科、鲈形目、石斑鱼属,至少有60种,通称石斑,又名过鱼,是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

石斑鱼一般体呈长椭圆形,侧扁;头长大于体高;口尖,上颌骨后端达眼后缘下方;上颌前端有圆锥齿2对,两侧外列牙一行较大,内侧为绒毛齿;下颌齿疏松多行,排列不规则;犁骨与腭骨具细齿;前鳃盖骨边缘具弱锯齿,鳃盖骨有3个扁平棘;背鳍鳍棘部强大,与鳍条部相连;胸鳍宽大,位低;腹鳍位于胸鳍基部下方;臀鳍具3鳍棘,第二鳍棘强大;尾鳍圆形;体被小栉鳞;侧线完全达尾鳍基部。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广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国产31种,主要分布于南海和东海。

石斑鱼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赞誉,活鱼运销港澳市场,被奉为上等佳肴,供不应求。其价格昂贵,经济价值高。分布于福建沿海的石斑鱼有12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且较为常见的种类有赤点石斑鱼、鲑点石斑鱼、云纹石斑鱼和网纹石斑鱼等。赤点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青石斑鱼因体色为青褐色,故又称青斑,是福建产量较多的,一种是石斑鱼中的上品。石斑鱼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短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铺上骨,体披细小栉鳞,背鳍强大,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成鱼体长通常在20-30厘米。

石斑鱼的颜色和大小,因种类不同变异甚大。青石斑鱼,青灰色,体侧有5条横带,体长150~200毫米。巨石斑鱼,体灰褐色,幼鱼时(体长150毫米左右)体侧有5条斜带和黑斑,随鱼体长大而逐渐不明显,体长可达5米,重63千克以上。蜂巢石斑鱼,头及体侧具黄绿色多角形网状斑,近腹侧呈紫红色。体长仅100毫米左右。

石斑鱼为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又为触礁性鱼类,喜栖息于沿海岸岩礁、起伏而又多石砾的海区、珊瑚礁、沉船或人工礁等水域,一般体长150—300毫米。石斑鱼周身布满红、黄、紫、褐、白等色的斑点和不同走向的条纹,可谓色彩斑斓、绚丽多姿,与斑驳陆离的栖息环境十分相近。石斑鱼是掠食型肉食性鱼类,以喜食鲜活动物著称,凭着灵敏的视觉和感光、感色的分辨力,会凶猛迅速地向鱼、虾、蟹和章鱼等发起攻击,甚至能偷猎藤壶等海洋生物。

石斑鱼类多栖息于岩礁底质海区,一般不结成大群,常年均可捕到。肉质佳美,为南海名贵经济鱼类,活鱼鲜销价格昂贵,并出口。

4 石斑鱼的别名

过鱼、?鱼、国鱼

5 石斑鱼使用提示

每次100克

6 石斑鱼的营养价值

1. 石斑鱼蛋白质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

2. 鱼皮胶质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尤其适合妇女产后食用。

7 石斑鱼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

8 石斑鱼的食疗功效

石斑鱼具有健脾、益气的药用价值。

9 石斑鱼的食用建议

石斑鱼主要以天然野生为主,越大肉越嫩,肉细嫩厚实、无肌间刺,味鲜美。常用烧、爆、清蒸、炖汤等方法成菜,也可制肉丸、肉馅等。代表菜式有清蒸石斑鱼。

10 《中华本草》石斑鱼

10.1 拼音名

Shí Bān Yú

10.2 来源

药材基源:为鳍科动物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等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pinephelus fario(Thunberg)2.Epinephelus awoara(Temmincket Schlege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割取头部鲜用或晒干。

10.3 原形态

1.鲑点石斑鱼,体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2-24cm。头稍长,眼中等大,上侧位,近前端。口中等大,稍倾斜。两颌牙细尖,呈不规则条行,前端各具1对小圆锥牙。犁骨与腭骨牙细小呈窄齿带。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具扁平棘2-3个,鳃耙9+14。体被细栉鳞,侧线与体背平行。侧线鳞(有孔)49(15/29)。背鳍Ⅺ-16,起点在胸鳍上方,连续,无缺刻。臀鳍Ⅲ-8,与背鳍鳍条部相对。胸鳍16,较大,边缘圆形。腹鳍I-5,胸位,尾鳍圆形。体浅褐色,头部和体侧均布有橘黄色小斑点。各鳍布满橘红色小斑点。背鳍边缘黄色;鳍棘末部、鳍条中部基底及尾柄上,各有1个褐色斑。胸鳍红褐色,臀鳍和尾鳍暗褐色,边缘色较深。

2.青石斑鱼,形态上种相似。背鳍Ⅺ-15,臀鳍Ⅲ-8,胸鳍16,腹鳍I-5,侧弭鳞90(14、29)。鳃耙8+14。体背部褐色。头部和体侧均散有黄色小班点。体侧并有5条暗褐色横带;第1与第2条位于背鳍鳍中、基底末;第5条位于尾柄上。腹侧浅褐色。各鳍灰褐色带绿色;背鳍鳍条部边缘和尾鳍后缘黄色。

10.4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常栖息于岩石礁底质的海区,喜吞食鱼类和虾类。夏季产量较多。肉质佳美。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

2.生态和万布同鲑点石斑鱼。

10.5 性味

味甘;性平

10.6 功能主治

健脾益胃;解毒杀虫。主消化不良;痢疾;消渴;痞积;脱肛;小肠痈;百虫入耳

10.7 用法用量

内服:焙干研粉,黄酒冲服,每次5g,每日3次。外用:适量,焙干研末,绵裹塞耳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