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缝

目录

1 拼音

sì zhōng fèng

2 概述

四中缝为经外奇穴别名,即四缝[1]。见《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

四缝为经外奇穴名(sìfèng EX-UE10)[2][3]。出《奇效良方》。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3]。主治小儿疳积,小儿消化不良,小儿腹泻,肠虫症,蛔虫症,肠蛔虫症,百日咳,咳喘,气喘,咳嗽,手指关节炎,羸瘦虚弱等。

3 拼音

sì zhōng fèng

4 代号

EX-UE10

5 四缝穴的别名

四中缝(《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

6 出处

四缝出《奇效良方》:四缝四穴,在手四指内中节是穴,用三棱针出血,治疗小儿猢狲劳等症。

四中缝出《中医研究工作资料汇编》。

7 四中缝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四缝穴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3]

四缝穴在手指,第2~5指掌面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四穴[4]

四缝穴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5]

四缝穴位于手指,第2~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的中央,一手4穴,共8穴[5]

四缝穴位于手二、三、四、五指掌侧面,近端指骨关节横纹中点,左右计8穴[6]。另说在二、三、四、五指掌侧面,远端指关节横纹中点(《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或近端指关节横纹之两头处(《中国针灸学》) 。

经外奇穴——四缝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四缝穴的位置

8 四中缝穴取穴方法

仰掌伸指,当手第二-五指第一指关节处取穴。

仰掌伸指,示、中、环、小四指掌面第1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取穴[6]

9 四中缝穴穴位解剖

四缝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指深层肌腱。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指深屈肌腱[6]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布;深层有正中神经肌支(桡侧两个半手指)和尺神经肌支(尺侧一个半手指)分布[6]

10 四中缝穴的功效与作用

四缝穴有消食导滞,祛痰化积的作用。

11 四中缝穴主治病证

四缝穴主治小儿疳积,小儿消化不良,小儿腹泻,肠虫症,蛔虫症,肠蛔虫症,百日咳,咳喘,气喘,咳嗽,手指关节炎,羸瘦虚弱等。

四缝穴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6]

四缝穴主治疳积,百日咳,蛔虫症等[6]

四缝穴主治小儿疳积、小儿消化不良、百日咳、肠蛔虫症、手指关节炎等[6]

四缝穴主治小儿疳积,小儿腹泻,肠虫症;百日咳,咳喘;羸瘦虚弱[6]

四缝穴是治疗小儿疳积的有效穴,根据病情轻重的需要,每次取单手交替点刺,或取双手同时点刺[6]

12 四中缝穴的配伍

四缝配内关、合谷,治百日咳[6]

四缝配足三里、中脘,治消化不良[6]

四缝配中脘、章门、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治疳积[6]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色透明粘液[6]

三棱针浅刺0.1~0.2寸,挤出黄白色黏液[6]

一般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黏液或少许血液[6]

用三棱针或粗毫针点刺0.1~0.2寸,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黏液或出血[6]

注意:点刺不可过深,以免伤及指关节[6]

13.2 灸法

一般不灸[6]

14 文献摘要

《针灸大成》:治小儿猢狲劳等症。

《中国针灸学》:四缝……刺出黄白色之透明液体。主治小儿疳积。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四缝奇穴……用圆利针点刺挤出血。主治小儿消耗症,轻症点刺挤出血液,重症挤出黄白色透明黏液。

15 四中缝穴研究进展

15.1 治小儿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

以四缝针治小儿营养不良合并佝偻病,可使患儿血清钙、磷乘积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从而促进骨骼的发育成长[6]

15.2 治小儿蛔虫病

以四缝穴针治小儿蛔虫病,可使患儿小肠分泌功能增加,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含量升高[6]

15.3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针刺四缝能使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加,而且可以促进肠管蠕动,解除肠管痉挛,并且有调节肝脏分泌胆汁的作用[6]

15.4 治疗厌食症

针刺四缝能明显提高厌食症患儿的血清瘦素水平,对血清瘦素水平的提高优于药物组;还可提高大鼠血清锌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6]

15.5 调节人体的体液成分

针刺四缝还能调节人体的体液成分。能促进血清钙、磷、胰蛋白酶、胰脂肪酶的含量增加,胆汁、胰液分泌加强,而D-木糖的排泄率明显升高,因此,能迅速改善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所致的低热。

15.6 治疗小儿低热

针刺四缝穴,治疗小儿低热120例,针刺0.1~0.5分,捻转3~5次,快速出针后加压,有黄白色油珠样液冒出为好,有良好的退热作用。有实验表明针刺四缝有抗炎作用,升高的白细胞总数降至正常,咽部充血消失,肿大的扁桃体缩小。

16 参考资料

  1. ^ [1]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1.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4.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1.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7.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