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acute and chronic sinus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hinorrhea with turbid discharge,persistent turbid nasal discharg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inus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鼻渊(sinusitis)鼻渊为病名[2]。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俗称脑漏(见《景岳全书·鼻证》)、又称脑崩(见《外科大成》卷三)、脑渗(见《医学准绳六要》)、脑泻(《普济方》卷五十七)、历脑、控脑痧、控脑砂(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外科大成》卷三)。是指以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表现的鼻病[3]。因涕下不止如淌水而得名。是鼻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不止也。”继《黄帝内经素问》之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也较多,并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对其病机、病位、症状及“脑渗为涕”的论述,故又有“脑漏”、“脑渗”、“历脑”、“控脑痧”等病名。
《外科正宗》卷四:“脑漏者,又名鼻渊。总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
历脑与西医的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类似。多见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急性副鼻窦炎、慢性副鼻窦炎,亦可见于重症慢性鼻膜炎。
4 历脑的病因病机
历脑多由外感风寒,寒邪化热或肺火风热蕴郁及胆热上移所致[4]。鼻渊病位主要在鼻窍,与肺、脾胃、胆密切相关[5]。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复,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杂病源流犀烛·鼻病》:“由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而成。或饮酒多而热炽,风邪乘之,风热郁不散而成。”。
4.1 实证
4.1.1 肺经风热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若风热邪毒,袭表犯肺;或风寒侵袭,郁而化热,风热壅遏肺经,肺失清肃,致使邪毒循经上犯,结滞鼻窍,灼伤鼻赛肌膜而为鼻渊。
4.1.2 胆腑郁热
胆为刚脏,内寄相火,其气通脑,若情志不畅,恚怒失节,胆失疏泄,气郁化火,胆火循经上犯,移热于脑,伤及鼻窦,燔灼气血,腐灼肌膜,热炼津液而为涕。或邪热犯胆,胆经热盛,上蒸于脑,迫津下渗而为鼻渊。
《济生方·鼻门》:“热留胆府,邪移于脑,遂致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蠛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4.1.3 脾胃湿热
脾胃互为表里,胃脉循于鼻侧。若素嗜酒醴肥甘之物,湿热内生,郁困脾胃,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热邪毒循经上蒸,上犯于鼻,停聚窦内,灼损窦内肌膜而致鼻渊。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此症多由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溢而下,离经腐败。”
4.2 虚证
虚证多因肺、脾脏气虚损,邪气久羁,留滞鼻窍,以致病情缠绵难愈。
4.2.1 肺气虚寒
久病体弱,病后失养,肺脏虚损,肺气不足,卫阳虚弱,则易为邪毒所犯,且因正虚,清肃不力,邪毒易于滞留,上结鼻窍,凝聚于鼻窦,伤蚀肌膜而为病。
4.2.2 脾气虚弱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思虑郁结,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血精微生化不足,清阳不升,鼻窍失于气血之养,邪毒久困,肌膜败坏,而成浊涕,形成鼻渊。
7 历脑的治疗
历脑有实证与虚证之分,实证多因外邪侵袭引起,起病急,流脓涕,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病程短,以邪实为主,包括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等证;虚证多因久病误治失治而成,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以肺、脾脏虚损为主,包括肺气虚寒、脾气虚弱等证。
初起应治以清热、宣肺、开窍为主,如防风散、辛夷散、藿香散加减;久病者应注意从虚治之,选加味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化裁。慢性反复发作者应作专科检查,及时排除肿瘤。
7.1 辨证治疗
7.1.1 肺经风热
鼻渊·肺经风热证(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in lung channel)是指肺经风热,以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或嗅沟见黏性分泌物,或伴发热恶寒、咳嗽,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渊证候。
7.1.1.1 症状
病变初起,间歇或持续鼻塞,鼻涕量多而白黏或黄稠,从鼻道上方流下,嗅觉减退,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或嗅沟见黏性分泌物,眉间或颧部有叩压痛,全身症状可见发热恶寒、头痛,胸闷,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7.1.1.2 证候分析
风热邪毒,袭肺犯鼻,邪毒蒸灼窦内肌膜,肌腐为涕,故见鼻流黄涕而量多。
风热初袭,热势不甚,故亦可为白粘涕。
风热邪毒,郁滞鼻道,燔灼肌膜,故鼻内肌膜红肿,兼之涕液壅阻,鼻道不遥,故鼻塞,嗅觉减退。
眉间及颧部为鼻窦之内在部位,风热内郁,气血壅阻,故该处有疼痛及叩压痛。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卫失宣畅,清窍不利,故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多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尚未传里之证。
7.1.1.3 方药治疗
7.1.1.3.1 治法
7.1.1.3.2 方药
可选用苍耳子散[备注]苍耳子散(《济生方)):白芷30g、薄荷15 g、辛夷花15 g、苍耳子8g,研为细末。加黄芩、菊花、葛根、连翘进行治疗:方中以苍耳子散辛散风邪,芳香通窍,黄芩、菊花、连翘、葛根清热解毒,使风热之邪得以从表解。
7.1.1.4 草药治疗
7.1.1.4.1 治法
7.1.1.4.2 草药
可用鱼腥草30 g,入地金牛根6g,豆豉姜15 g,野菊花24g,东风桔30 g,金丝草15 g,水煎服。
或用丝瓜藤近根处30 g,烧存性,每次3g,每日2次,水冲服。
7.1.1.5 饮食疗法
7.1.1.5.1 食疗方法
7.1.1.5.2 推荐食材
7.1.1.5.3 食疗方
辛夷马齿苋粥:辛夷10g,煮汁去渣,再加入粳米50g煮粥,将熟时入马齿苋30g,再煮数沸即可,早餐食用。
桑菊杏仁粥:桑叶9g,菊花6g,加水适量煎取汁,入甜杏仁9g,粳米60g煮粥,早晚食用。
金银花薄荷茶:菊花10g,栀子花10g,薄荷6g,沸水浸泡,代茶饮。
7.1.1.6 外治法
1)选用滴鼻灵[备注]滴鼻灵(经验方):鹅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药液混合,浓缩成1500 ml,加盐酸M粉3.75 g、葡萄糖粉15 g,过滤消毒,瓶装备用。、葱白滴鼻液或1%M液等滴鼻。
或用冰连散[备注]冰连散(经验方):黄连3g、辛夷花3g、冰片0.6 g,共研细末。吹入鼻腔,每天3~4次,以疏风清热通窍,改善鼻腔通气,使鼻窦分泌物易于排出。
2)上颌窦炎,可于穿刺冲洗后,注入鱼腥草液[备注]鱼腥草液(经验方):将鱼腥草干品切碎,置蒸馏器内加水过药面,加热蒸馏,以每3 ml相当原干药1g计算,收集第一次蒸馏液,再行蒸馏,以每1 ml相当于原干药3g计算,收集第二次蒸馏藏,每1000 ml加入0.8g氯化钠使溶解,再加入适量吐温-80,使溶液澄清,用IG重焙玻璃漏斗过滤,滤液灌装,以流通蒸气灭菌30 min,备用。,以清热解毒。
7.1.1.7 针灸治疗
7.1.1.7.1 针刺
选用迎香、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每次2~3穴,强刺激。
取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内庭、风池等穴为主。头痛加上星、百会;眉棱骨痛加攒竹。
处方:列缺、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穴。取列缺、合谷为远部表里配穴,以清泻肺热;迎香挟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上迎香居两侧,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热而通鼻窍之功效。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7.1.1.7.2 穴位注射
取肺俞穴,进针3~5分,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5 ml,隔天1次。
7.1.2 胆腑郁热
鼻渊·胆腑郁热证(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gallbladder-fu)是指胆腑郁热,以鼻涕量多色黄,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眉棱骨或颌面部有压痛,鼻黏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嗅沟见脓性分泌物,伴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寐少梦多、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渊证候。
7.1.2.1 症状
鼻涕黄浊粘稠如脓样,色黄或黄绿,量多,从鼻腔上方流下,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鼻粘膜肿胀,尤以红赤为甚,中鼻道、嗅沟见脓性分泌物。头痛剧烈,眉棱骨或颌面部有压痛。全身或伴有发热、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数。
7.1.2.2 证候分析
胆腑郁热,循经上炎,攻犯脑窍,蕴结于鼻窦,燔灼气血,熏腐肌膜,故见涕黄粘稠如脓样,量多而有臭味。
火热较盛,蒸灼鼻内肌膜,瘀阻脉络,故肿胀,红赤尤甚,鼻塞及嗅觉减退等症状也较甚。
胆经火热,上攻头目,清窍不利,故头痛剧烈,发热,目赤,耳鸣,耳聋。
7.1.2.3 方药治疗
7.1.2.3.1 治法
7.1.2.3.2 方药
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加减治疗:该方以龙胆草、黄芩、柴胡、山栀子清泄胆热,泽泻、车前子、木通利湿,引热下行,当归、生地黄活血凉血,益阴制火,甘草调和药性。
若肝胆火热塞盛,头痛剧烈,急躁易怒,便秘尿赤者,可用当归龙荟丸加减,以清泻肝胆之火。
也可用奇授藿香丸[备注]奇授藿香丸(《医宗金鉴》):藿香连枝叶研细束,雄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大。,以木通,茵陈煎水送服:奇授藿香丸中以藿香芳香行气,辟浊化湿,猪胆苦寒,入胆经除胆热,配以木通、茵陈以清利胆经湿热。
7.1.2.4 饮食疗法
7.1.2.4.1 食疗方法
7.1.2.4.2 推荐食材
7.1.2.4.3 食疗方
丝瓜根蕺菜饮:丝瓜根30g,鱼腥草30g,煎水,加白糖调味,代茶饮。
苦瓜泥:生苦瓜1条捣烂如泥,加白糖60g捣匀,两小时后将水滤出,去渣,分2~3次服用。
7.1.2.5 外治法
1)选用滴鼻灵[备注]滴鼻灵(经验方):鹅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药液混合,浓缩成1500 ml,加盐酸M粉3.75 g、葡萄糖粉15 g,过滤消毒,瓶装备用。、葱白滴鼻液或1%M液等滴鼻。
或用冰连散[备注]冰连散(经验方):黄连3g、辛夷花3g、冰片0.6 g,共研细末。吹入鼻腔,每天3~4次,以疏风清热通窍,改善鼻腔通气,使鼻窦分泌物易于排出。
2)上颌窦炎,可于穿刺冲洗后,注入鱼腥草液[备注]鱼腥草液(经验方):将鱼腥草干品切碎,置蒸馏器内加水过药面,加热蒸馏,以每3 ml相当原干药1g计算,收集第一次蒸馏液,再行蒸馏,以每1 ml相当于原干药3g计算,收集第二次蒸馏藏,每1000 ml加入0.8g氯化钠使溶解,再加入适量吐温-80,使溶液澄清,用IG重焙玻璃漏斗过滤,滤液灌装,以流通蒸气灭菌30 min,备用。,以清热解毒。
7.1.2.6 针灸治疗
7.1.2.6.1 针刺
选用迎香、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每次2~3穴,强刺激。
取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内庭、风池等穴为主。头痛加上星、百会;眉棱骨痛加攒竹。
处方:列缺、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穴。取列缺、合谷为远部表里配穴,以清泻肺热;迎香挟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上迎香居两侧,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热而通鼻窍之功效。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7.1.2.6.2 穴位注射
取肺俞穴,进针3~5分,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5 ml,隔天1次。
7.1.3 脾胃湿热
鼻渊·脾胃湿热证(sinusiti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pleen and stomach)是指脾胃湿热,以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鼻黏膜红肿,尤以中鼻甲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伴头昏头重、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渊证候。
7.1.3.1 症状
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从鼻腔上方,涓涓流出,嗅觉减退甚至消失,鼻黏膜红肿,并有胀痛,尤以中鼻甲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全身症状可见头昏头重、头痛较剧,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或脉滑数。
7.1.3.2 证候分析
脾胃湿热,循经上蒸,蕴结鼻窍,熏灼鼻窦,腐膜成液,故见鼻涕黄浊,量多不止,涓涓流出。
湿热滞鼻,壅阻脉络,湿胜则肿,热盛则红,故鼻内肌膜红肿甚,鼻塞重而持续,嗅觉消失。
7.1.3.3 方药治疗
7.1.3.3.1 治法
7.1.3.3.2 方药
可选用黄芩滑石汤[备注]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黄芩、滑石、通草、茯苓、猪苓、大腹皮、白豆蔻加减治疗:该方以黄芩、滑石、木通清热利湿,茯苓、猪苓、大腹皮、白蔻仁化湿祛浊,行气醒脾。
也可选用加味四苓散[备注]加味四苓散(经验方):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厚朴、陈皮或甘露消毒丹[备注]甘露消毒丹(《温病条辨》):白豆蔻、藿香、绵茵陈、滑石、木通、石菖蒲、黄芩、川贝母、射干、薄荷、连翘加减治疗。
7.1.3.4 饮食疗法
7.1.3.4.1 食疗方法
7.1.3.4.2 推荐食材
7.1.3.4.3 食疗方
薏苡冬瓜汤:薏苡仁30g,煎汤去渣,放入切成薄片的冬瓜肉煮汤,加盐少许,一次食用。
煮全冬瓜:全冬瓜(不去子)半个切碎,加水和蜂蜜煮至烂熟,分2~3次食用。
薏苡荷叶粥:煮薏苡仁30g,如常法做粥,粥将熟,覆以荷叶1张再煮,至熟放入淀粉少许,再加少许白砂糖、桂花,作早点或夜宵食用。
7.1.3.5 外治法
1)选用滴鼻灵[备注]滴鼻灵(经验方):鹅不食草650 g、辛夷花150g,煎水二次,药液混合,浓缩成1500 ml,加盐酸M粉3.75 g、葡萄糖粉15 g,过滤消毒,瓶装备用。、葱白滴鼻液或1%M液等滴鼻。
或用冰连散[备注]冰连散(经验方):黄连3g、辛夷花3g、冰片0.6 g,共研细末。吹入鼻腔,每天3~4次,以疏风清热通窍,改善鼻腔通气,使鼻窦分泌物易于排出。
2)上颌窦炎,可于穿刺冲洗后,注入鱼腥草液[备注]鱼腥草液(经验方):将鱼腥草干品切碎,置蒸馏器内加水过药面,加热蒸馏,以每3 ml相当原干药1g计算,收集第一次蒸馏液,再行蒸馏,以每1 ml相当于原干药3g计算,收集第二次蒸馏藏,每1000 ml加入0.8g氯化钠使溶解,再加入适量吐温-80,使溶液澄清,用IG重焙玻璃漏斗过滤,滤液灌装,以流通蒸气灭菌30 min,备用。,以清热解毒。
7.1.3.6 针灸治疗
7.1.3.6.1 针刺
选用迎香、印堂、太阳、合谷、风池、曲池、足三里等穴位,每次2~3穴,强刺激。
取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内庭、风池等穴为主。头痛加上星、百会;眉棱骨痛加攒竹。
处方:列缺、合谷、迎香、上迎香、印堂穴。取列缺、合谷为远部表里配穴,以清泻肺热;迎香挟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上迎香居两侧,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热而通鼻窍之功效。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7.1.3.6.2 穴位注射
取肺俞穴,进针3~5分,注入鱼腥草注射液0.5 ml,隔天1次。
7.1.4 肺气虚寒
鼻渊·肺气虚寒证(sinusitis with lung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肺气虚寒,以鼻塞时轻时重,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嗅觉减退,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或嗅沟见有黏性分泌物,伴头昏、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鼻渊证候。
7.1.4.1 症状
鼻塞时轻时重,鼻涕黏白,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鼻涕增多,喷嚏时作,嗅觉减退,鼻黏膜淡红肿胀,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或嗅沟见有黏性分泌物。
全身症状可见头昏、头胀、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苍白、自汗畏风寒、咳嗽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7.1.4.2 证候分析
肺气虚弱,邪滞于鼻,结聚窦窍,侵蚀肌膜,津败为涕,故见鼻涕白粘而无臭味。
鼻内肌膜失养,故肿胀淡红,肺气不足,卫表不同,御邪力弱,外邪易于侵袭,故遇风冷则鼻塞,流涕症状加重。
肺虚则清阳之气不升,体失充养,肌腠疏松,故头昏脑胀,自汗恶风,气短乏力,懒盲声低。
舌淡苔薄白,脉缓弱为肺气虚寒之象。
7.1.4.3 方药治疗
7.1.4.3.1 治法
7.1.4.3.2 方药
可选用温肺止流丹[备注]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人参、荆芥、细辛、诃子、甘草、桔梗、鱼脑骨加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进行治疗:温肺止流丹以细辛、荆芥疏散风寒,人参、甘草、诃子补肺敛气,桔梗、鱼脑石散寒除涕。加辛夷花、苍耳子、白芷,以芳香通窍。
若易感外邪,常罹感冒者,可加玉屏风散[备注]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黄芪、白术、防风,以益气固卫,也可选用温肺汤[备注]温肺汤(《证治准绳》):升麻、黄芪、丁香、葛根、羌活、甘草、防风、麻黄、葱白,以补气升阳,散寒通窍。
7.1.4.4 饮食疗法
7.1.4.4.1 食疗方法
7.1.4.4.2 推荐食材
7.1.4.4.3 食疗方
人参胡桃饮:生姜、葱白各10g煎水取汁,入人参3g、胡桃仁3个共煎,一次饮用后将人参、胡桃仁嚼食。
黄芪冬瓜汤:黄芪30g煎汤去渣,加入去皮子、切成块的冬瓜半个,如常法熬汤,作正餐汤食用,分3次。
7.1.4.5 外治法
1)滴鼻灵滴鼻,每天3~4次,以疏风散寒通窍,利于脓涕排出。
3)孩儿茶60g、鹅不食草30 g、冰片15 g,共研末用香油调成稠浆,纳鼻内,每日2~3次。
4)上颌窦炎,采用上颌窦穿刺冲洗,冲洗出窦内积脓并尽量排清窦内积液,灌入鼻窦灌注液2~3 ml,以达到辛温祛风,消炎解毒,调和气血,培补正气等作用。
5)鼻痔堵塞,妨碍脓涕流出,应手术摘除(见鼻息肉摘除术条)。
7.1.4.6 针灸治疗
7.1.4.6.1 针刺
刺灸法:每次取主穴、配穴各一,强刺激,留针10~15 min,每天1次。
7.1.4.6.2 艾灸
7.1.5 脾气虚弱
鼻渊·脾气虚证(sinusitis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气虚弱,以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鼻黏膜淡红,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伴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鼻渊证候。
7.1.5.1 症状
鼻涕白黏或黄稠,量多而无臭味,嗅觉减退,鼻塞较重,鼻黏膜淡红或红,肿胀较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潴留。
全身症状可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脘腹胀满、肢困乏力、面色萎黄、头昏重、或头闷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或缓弱。
7.1.5.2 证侯分析
脾气虚弱,升降失常,湿浊滞留,困结鼻窦,浸淫肌膜,湿浊腐物相杂而下,故见鼻涕白粘而稠,臭味不著。
脾虚湿困,清窍不利,故见鼻内肌膜淡红,肿胀较甚,鼻塞较重,而嗅觉减退。
劳则伤脾,脾虚不耐劳倦,故遇劳则诸症加重,脾虚失运,气血不足,精微不布,肌体失养,故头重眩晕,倦怠,面色萎黄,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脉缓弱者皆为脾气虚弱之象。
7.1.5.3 方药治疗
7.1.5.3.1 治法
7.1.5.3.2 方药
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备注]参苓白术散(《太早惠民和剂局方》):炒扁豆、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淮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加北黄芪、泽泻治疗:本方以北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山药、莲子补益脾气,扁豆、茯苓、泽泻、薏苡仁健脾除湿,助以砂仁、桔梗行气化湿清涕。
也可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黄芪、炙甘草、党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加木通、泽泻治疗:
若湿热偏胜者,证见涕稠黄,鼻内肌膜红,苔白腻,治宜扶正祛邪,补托排脓,选用托里消毒散[备注]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黄芪、皂角刺、金银花、炙甘草、桔梗、白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 茯苓、党参治疗。
7.1.5.4 饮食疗法
7.1.5.4.1 食疗方法
7.1.5.4.2 推荐食材
7.1.5.4.3 食疗方
归芪鸡:鸡1只,去毛及内脏,将当归30g、炙黄芪50g纱布包,同鸡共煮至鸡熟烂,以盐调味,分3次佐餐食用。
参苠山药粥:党参15g、黄芪30g煎水取汁,入粳米100g煮粥,将山药50g研末加入,调味,分2次食用。
苠橘皮荷叶汤:先将黄芪15g、橘皮15g煎汤去渣,加入荷叶1张热浸,取汤,佐餐饮用,或代茶饮。
7.1.5.5 外治法
1)滴鼻灵滴鼻,每天3~4次,以疏风散寒通窍,利于脓涕排出。
3)孩儿茶60g、鹅不食草30 g、冰片15 g,共研末用香油调成稠浆,纳鼻内,每日2~3次。
4)上颌窦炎,采用上颌窦穿刺冲洗,冲洗出窦内积脓并尽量排清窦内积液,灌入鼻窦灌注液2~3 ml,以达到辛温祛风,消炎解毒,调和气血,培补正气等作用。
5)鼻痔堵塞,妨碍脓涕流出,应手术摘除(见鼻息肉摘除术条)。
7.1.5.6 针灸治疗
7.1.5.6.1 针刺
刺灸法:每次取主穴、配穴各一,强刺激,留针10~15 min,每天1次。
7.1.5.6.2 艾灸
7.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有一定效果,对牙缘性上颌窦炎继发鼻渊者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7.2.1 针刺
7.2.1.1 方一
取迎香、鼻通、列缺、合谷、印堂、通天、内庭、风池等穴为主。头痛加上星、百会;眉棱骨痛加攒竹。
7.2.1.2 方二
7.2.1.2.1 治则
7.2.1.2.2 处方
7.2.1.2.3 方义
取列缺、合谷为远部表里配穴,以清泻肺热;迎香挟于鼻旁,印堂位于鼻根,上迎香居两侧,三穴共奏疏散局部郁热而通鼻窍之功效。
7.2.1.2.4 随证配穴
肺热—少商点刺出血,肝胆郁热—行间,脾经湿热—阴陵泉,头痛—风池、太阳。
7.2.1.2.5 操作
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
7.2.2 耳针疗法
7.2.2.1 方一
7.2.2.2 方二
7.2.2.2.1 选穴
7.2.2.2.2 方法
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每次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运针2次。每日1次,双耳交替。亦可揿针埋藏,每3~5日更换1次。
7.2.3 穴位注射疗法
合谷、迎香二穴交替使用。每次注射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0.2~0.5毫升、隔日1次。
7.3 历脑患者的护理
清洁鼻腔,去除积留的鼻涕,保持鼻道通畅,可让患者多做低头、侧头运动,以利窦内涕液排出。鼻内有息肉者,也应加以治疗。
7.4 医案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吴孚先治一人,患鼻渊十载,乃脾肺气虚下陷,须用补中益气汤,百剂方愈,不信,用白芷、防风、辛夷、川芎等味,病转甚,复求治,与前方百帖而愈。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魏玉横曰:沈晋培,年三十许,患鼻渊,黄浊如脓,时医以为风热上浮于脑,与薄荷、辛夷、川芎、苍耳、白芷、蔓荆古方治之,不效,反增左边头痛,所下涕亦唯左鼻孔多,就诊曰:此肝火上炎为疾耳,与生熟地、杞子、沙参、麦冬,十余剂而愈。是症由伤风用力去涕而得者易愈,若因火盛而成,必由水亏而致。盖肝脉上络巅顶,督脉会脑为髓海,为龙火郁蒸,故脓浊腥秽,源源而下,有若渊然。久之督脉之髓亦随输泄,致成劳损者有之。